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第1期愛國獎券
1950年3月25日,臺灣省政府決定自當年4月1日起發行愛國獎券,但實際上第1期愛國獎券正式發行於1950年4月11日。 第1期基本發行張數為一萬張,每張一號分十條,共十萬條,直式鈔券式設計,紅色網底紋邊框,由上而下分別為,刊頭「愛國獎券」四字以牌匾式樣由右至左排列,編號A16207,第五條,面額新台幣壹拾伍圓以波浪邊框飾網底紋樣,並以15和拾伍字樣裝飾蒲扇形框置於四角落,臺灣省政府委託臺灣銀行發行,(第一期),框底裝飾莨苕葉,中央印製廠台北廠。第1期對獎號碼為5位數外,其餘各期皆為6位數。 最早愛國獎券的造型似當時的新臺幣,後來漸有變化邀著名畫家梁又銘及林幸雄繪製券面,內容包括了臺灣名勝與節慶、歷史人物與24孝故事、故宮國寶等等,50、60年代,愛國獎券上印製的口號標語,除了反共抗俄以外,還有建國富國、保密防諜、革新精神等不同類型,然1985-1986年間大家樂依附「愛國獎券」開獎造成社會問題,政府開始思考其存廢問題,1987年12月27日發行1171期後正式走入歷史。發行愛國獎券的目的在於籌措政府財源,但隨時代變遷、發行量增加,愛國獎券承載著國人的發財夢也提供許多就業機會,雖造成不少社會問題如:夫妻失和、朋友相爭等,但也見證臺灣社會的變遷與成長。
*參考來源:
1.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愛國獎券第1期 ,2002.007.1454 。 2.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愛國獎券發行史料〉,2014/05/26,http://goo.gl/Huxls0。 3.劉葦卿,〈愛國獎券圖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頁52。
*延伸閱讀:
1.許美雲、陳怡宏、黃裕元、謝仕淵、張淑卿、葉前錦著,《看見臺灣歷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綜覽圖錄》(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年),頁162。 2.郭麗娟,〈別人發財我圓夢 ──彩券達人張維信〉,2014/05/26,http://goo.gl/oXxubB 。 3.郭韋綺,〈林幸雄水墨 只捐不賣〉,中時電子報,2014/05/26,http://goo.gl/VPUlfm。 4.〈林幸雄 愛國獎券 畫說台灣史〉,臺灣時報,2014/05/26,http://goo.gl/yDPRmt。 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第1期愛國獎券,2002.007.1454 。 6.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第2期愛國獎券,2002.007.1455。 7.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第1171期愛國獎券,2002.007.2624。 8.吳淑華、謝仕淵、顏上晴著,《樂行樂活:臺灣百年生活考工記特展專刊》(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1年),頁22-25。
  • 第1期愛國獎券
  • 第1期愛國獎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