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新竹東南郊隘線分布形勢圖

新竹東南郊隘線分布形勢圖

為防止漢人侵入番界與「生番」衝突,18 世紀時,清朝官府就沿山設置隘寮,撥派「熟番」擔任隘丁看守。林爽文事件後,清廷准許有力之家充當「墾戶」,進入山區建立隘防,並讓他們將山林拓殖的所得,作為隘防經費。這種隘防武裝與土地拓墾結合的模式,後來成為 19 世紀丘陵地區的開墾特色。 金廣福是清治時期北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墾隘。1835 年(道光 14 年),淡水廳同知以保護竹塹城(新竹)東南山區安全為由,指示粵籍的姜秀鑾和閩籍的林德修(後由周邦正取代),共組「金廣福大隘」。墾隘運作初期,除由官方補助資金及仕紳投資外,墾戶也積極招攬佃農,就地取糧。金廣福的墾地遍及今日新竹縣北埔、寶山、峨眉三鄉,每年可收隘糧大租高達 5,425 石。
*參考來源: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6)。
*延伸閱讀: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6)。
  • 新竹東南郊隘線分布形勢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