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 首頁
  • 展覽
  • 特展
  • 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 展期:2019年07月02日~2020年05月17日
  •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
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人類文明傍水而生,族群遷徙也往往依循水路墾居,水既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也時常造成生命財產耗損,因此人們在與水適應的過程,世代傳承發展出獨特的水文化。回顧臺灣風災史上災情慘重的八七水災距今六十年、八八風災也屆滿十年,在這旱澇頻繁的臺灣土地上,面對當代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等重要問題,未來如何因應與調適? 本展覽跨領域整合本館地方學洪氾歷史及水利規劃試驗所之研究成果合力策展,從臺灣特有水文地理出發,透過曾文溪流域的歷史變遷,呈現臺灣特有「既缺水又淹水」之雙重困境,藉由在地避水傳說信仰文化、治水工程再現,最後以當代大眾關心的水資源議題,引導觀眾思考面對當今極端氣候環境如何與水共生!

你喝的水哪裡來?

臺灣特殊地形及水文特性,孕育生命也危害生命,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同地理環境的先民,各自發展出特殊的水文化資產,包括臺灣各地與水相關的地名、產業、民俗、信仰、俗諺、藝術創作等。

社會高度發展,水資源隨手可得,卻因取得過於便利,人們往往忽視了水的存在與可貴。想想看,我們喝的水哪裡來?

狂放不羈的曾文溪

曾文溪,在臺灣的日本時期是一條治理難度相當高的河川。日本總督府對其展開的治水策劃,歷經15年完成;當時為發展米糖政策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對曾文溪河道遷徙不定的情形展開治理,造就曾文溪今日樣貌的基礎。本單元透過日本時期史料、地理學者及水利工程技師視角,以及工程中默默付出勞力的臺灣人協助,重新理解日本時期曾文溪河道變遷及河道治理的思維。

我家住在水路上:洪災與治水傳說

曾文溪水患頻仍,臺灣在日本時期即運用科學量測展開治水工程,而民間社會對水患更是早早發展「民間版」的抗水之道,包括傳說、信仰、民俗、遷居等措施,發展出特殊的抗水文化。民間順應環境、調適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維與方法,留存許多珍貴獨有的臺灣水文化資產。

水情不斷、誰主沉浮

台江90歲耆老慨歎:「過去水災可以扛茨走,未來的子孫,要逃去哪?」

臺灣長久面臨既淹水又缺水的困境,極端氣候的來襲,瞬間與累積雨量皆大過以往,水患事件未減反增;另一方面,留不住水資源,缺水問題日益嚴重,同樣挑戰了人類的生存。本展試圖反省當代人與水是怎樣的新關係?近60年來,臺灣致災型水患,難脫離是大自然反撲的原因居多。進一步問,這是天災還是人為所致?是生存還是生計的矛盾?

2018年八二三南臺灣大水災,再度引起當代社會對水患危機的討論;從水文化到水資源問題,社會各界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有待共同找出臺灣水生活之道。

展開展覽介紹

3D環景導覽

相關展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