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 首頁
  • 展覽
  • 特展
  • 「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巡迴特展  

「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巡迴特展  

  • 展期:2018年03月25日~2019年01月13日
  • 地點:其他,詳各活動內容
「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巡迴特展  

展覽地點:臺南市安南區溪南寮興安宮(南興里安興街435巷12號)

開館時間:每週(三)-(日)上午09:00-12:00,下午14:00-17:00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自2016年開始致力於博物館地方學研究、展覽與教育工作,秉持著「尊重地方歷史獨特性」及「積極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的核心價值,在2017年5月於臺史博館內推出「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特展,透過台江地區傳統民居「竹籠茨」(Tik-long2-a2-tshu3)與人民遭遇水患襲擊的緊密關係,觀照四百年來台江土地浮復過程中,人民與自然環境間相互抗衡的歷史生活。同年12月,於經濟部南台灣創新園區舉辦第1檔巡迴展示,亦獲得參訪觀眾與台江在地居民的熱烈回響。2018年臺史博選擇繼續以展覽與民眾對話,將第2檔巡迴場地拉回到日本時代水患歷史事件發生地、也是真實歷經「扛茨走溪流」的曾文溪中下游聚落「溪南寮」展出,期待在為期10個月的展覽期間內(107年3月25日至108年1月13日),能夠激起更多民眾重新討論自身歷史與區域遷徙的經驗,以及對地方文化的口傳記憶。

此次的巡迴,除了延續展出曾於清代、日本時期共同面對過曾文溪水災襲擊的安南區聚落如溪南寮、新吉庄、公親寮、十二佃、公塭仔等地的文物史料,亦首次公開《臺灣日日新報》1928至1933年間溪南寮因曾文溪土堤沖陷遭迫遷村的水災系列報導,以及台江竹籠茨匠師李養近一甲子未曾公開上樑儀式的相關物件,藉此呈現出過往台江水患歷史中常民生活更細緻的樣貌。

滄海桑田台江地

本展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歷經1年、鎖定清代、日本時期曾遭受曾文溪洪水侵襲的台江地方社會研究成果轉化而成的展覽。整體來說,台江內海土地出現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或更早之前逐日形成,本展展出範圍聚焦於清代道光年間已陸浮的曾文溪中下游南、北岸聚落,包括溪北的溪埔寮、溪南的公親寮、十二佃、新吉庄、公塭仔、溪南寮等聚落。這塊溪埔地,先民稱它為「菅仔埔」或「芉仔埔」,屬於清代中晚期才出現的海埔地,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名字:清代稱「臺南廳外武定里」,日本時代改稱「臺南州新豐郡安順庄」,現今屬「臺南市安南區」轄區,地方則稱呼「台江十六寮」或「台江」。而對於「台江十六寮」的記載,在1895年臺灣總督府舊縣文獻已有記載。

走與不走:尋找機會與安身立命

在荷蘭時期,台江處汪洋一片,到了清乾隆47年(1871)文獻已有人群在今日安定港口一帶活動的記載。三、四百年的自然環境劇變,海洋漸漸成為海埔地,最終陸化成地,土地出現、人群陸續來了,形成社會與網絡。普遍而言,台江內海越近東側處,陸浮時間早、土地相對穩定,社會發展早,越靠內海西側相對晚。當時人民生存如何與自然環境共生存值得探討。2017年臺史博收到4張台江中洲寮陸浮地開墾印照,由邱氏家族在台江第七代86歲邱得興先生所捐贈。一張光緒14年(1888年)的崇文書院印照,上頭有著佃戶邱和尚(1878-1965年),另一張明治37年(1904年)的日本時代土地臺帳謄本也有著邱和尚的名字,誰是邱和尚?中洲寮邱家是台江陸浮之後,道光晚期從(今)將軍溪學甲移墾台江的墾戶代表,移墾後邱家如何開枝散葉、如何生計,與台江的環境變化、政治更迭息息相關。

青暝蛇做大水:遷徙型聚落(溪南寮、新吉庄)

在台江地方社會流傳一個水患傳說:自清末開始,先民以蛇形容溪流,戲稱曾文溪是青暝蛇,曾文溪與鹽水溪為一公蛇一母蛇,兩蛇欲交會導致河道改道、洪氾不斷,也呈現人民面對溪流氾濫的不安心理。位曾文溪下游沿岸村庄,水患頻繁,因此發展出因應水患的生活與信仰,台江的水患大致上有兩大類:遷徙型水患、定著型水患。遷徙型典型村落有1928年走避溪流而遷村的溪南寮,及部份村民更擇地重生的新吉庄。

青暝蛇做大水:定著型聚落(公親寮、十二佃)

曾文溪畔除遷徙型的聚落,也有屬定著型聚落。台江陸浮地質不穩,聚落間大小水患消息互有所聞,村民多有淹水的心裡準備,了解水退之後,一切生計都可原地再開始。典型村落有公親寮、十二佃,兩庄頭避水的方式,乃求助庄廟主神,公親寮依神旨種植神榕、於河道邊設置避勝物防洪,如劍獅,以及延續至今的祭拜溪墘、拜天公傳統文化;十二佃則植神榕。

青暝蛇做大水—遷徙型聚落(蚵殼港、溪埔寮、公塭仔)

另一個遷徙型典型聚落為1911-1914年間遭洪水毀庄的蚵殼港,該庄已沉至曾水溪底不復存在。曾文溪河道不定,改道氾濫時間不一,倖存庄民紛紛重起聚落,或紛逃於公親寮、十二佃等庄,主要遷居於溪埔寮與公塭仔兩庄,兩庄頭於西港香時,共組蜈蚣陣頭,傳承舊庄傳統信仰。至2004年地方人士郭氏三兄弟受神旨意與地方政府、學術機關合作開挖曾文溪河道,開挖出蚵殼港庄祖廟福德正神、古爐、廟柱及基石等。

竹籠茨與工法

「竹籠茨」(臺羅拼音:Tik-long2-a2-tshu3)是臺灣西南沿海常見的傳統民居。台江傳統匠師-李養,稱該屋為「竹籠茨」,其工法以竹柱鑿孔互穿,組立拼裝成屋。李養匠師師承其父李布,遵循古法,尺寸分明工法細膩,是「竹籠茨」建築知識和精神的傳承者。

展開展覽介紹

相關展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