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 首頁
  • 展覽
  • 特展
  • 發掘壺光歲月:臺史博X南一中館校合作安平壺特展

發掘壺光歲月:臺史博X南一中館校合作安平壺特展

  • 展期:2017年05月24日~2017年06月22日
  • 地點:湖畔教室
發掘壺光歲月:臺史博X南一中館校合作安平壺特展

展覽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00-12:00、下午1:30-4:00

緣起

「發掘壺光歲月:臺史博X南一中館校合作安平壺特展」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南一中「博物館探索與參訪」館校合作選修課程產出的成果。從2015年開始,由館員與南一中跨領域師資合作,帶領107級學生,花費了2年的時間,一步步地由文物整理、登錄建檔,到研究、踏查、口述訪談瞭解安平壺歷史,再發揮創意與巧思規劃與設計製作展覽,並搭配展覽設計出趣味的戲劇、闖關等推廣活動推廣展覽。

展覽首在2016年12月在南一中小禮堂以「壺光歲月:竹園岡文物館安平壺特展」為名展出,2017年則移展巡迴至臺史博。在臺史博的展出,除了重新調整配置展示空間以呈現南一中師生創作成果外,也特別加入了記錄課程發展的故事盒,和所有觀眾分享館校合作點滴。想知道學生們究竟學了、做出了什麼嗎?想知道學校如何跟博物館合作共同發現探索嗎?歡迎到「發掘壺光歲月」找答案。

展覽簡介

臺史博x南一中

入口單元運用了臺史博獨特的故事盒概念,以一個個的木盒,輔以實體物件、照片等多元形式,把臺史博與南一中間合作的課程點滴記憶盛裝起來,讓參觀者跟隨著南一中師生的腳步,探索博物館。展覽尾端也以照片牆、實體物件展示的形式,帶觀眾回顧這2年來的課程點滴。

這個貫連頭尾的展區,述說的正是臺史博與南一中合作的故事。自103年開始合辦「博物館探索與參訪」多元選修課程,104年起更以南一中竹園岡文物館典藏的安平壺為主軸,由臺史博專業人員到校教授典藏、歷史、展覽規劃設計與教育推廣等多元內容,並導入南一中藝術人文、歷史、國文、公民等跨領域專業師資,帶領學生從實作中學習發現問題,希望學生透過課程,主動地探索、發現問題,並為了解決疑惑而動起來,透過蒐集資料、動手實作實踐想法、解決疑惑,培養獨立思考與實踐能力。

認識安平壺

安平壺常見稱呼包括宋硐丶宋甕丶宋陳(甕)丶明瓷丶國姓瓶丶海龜卵丶龜甕仔丶荷蘭甕丶荷蘭青瓷等。外觀造型多樣,多為青灰色,素面無紋,大多有著底徑與口徑相近、身部較大,平唇、束頸、折肩、上下接坯等特徵,又可依大小分為3型,依外在特點分5類,每個壺可能同時具備2至3種特點。

17世紀廣為流通於西班牙、荷蘭以及明鄭政權活動地區,由於安平地區出土例較早、數量多,且為人熟知,因此日本時代以來就被稱為「安平壺」,這也是陶瓷史上少數以臺灣地名稱呼的瓷器。除安平外,在臺灣的臺南地區、澎湖丶基隆、臺中,中國福建與江西、日本長崎丶印尼萬丹丶越南丶菲律賓丶泰國丶馬來西亞丶新加坡等地有零星出土,甚至在大西洋沈船中也曾發現它的蹤影。

為了讓觀眾進一步認識安平壺,現場不僅展出30餘件南一中師生整理的安平壺文物,帶觀眾看見安平壺樸拙素雅之美;師生們也以紙箱改造了翻板互動,要邀請觀眾一起測試看看自己對安平壺的瞭解有多少。

製作安平壺

在挑戰與機會紛至的大航海時代,安平壺從海的彼端乘坐層層浪尖而來,數百年後的今日,南一中師生踏過重重迷霧,由製作過程、機具使用等多元面向追尋安平壺的前世今生。

根據對安平壺的物質、美學觀察,及學術研究中對於安平壺製成、用途的紀錄、推論,南一中師生們按部就班地從選土、塑形、陰乾、素燒、上釉、釉燒的過程中,以指尖感受陶土的溫度,模擬出安平壺可能的作法。

在還原模擬製程中,師生們也對安平壺上下接坯的原因提出疑問。為了求解,師生們將製作時間拉回數百年前還沒有電力轆轤、靠生物勞動力的年代,製作出人力驅動的轆轤,同時呼應文獻所學,推導出運用人工轆轤拉坏時,不易一次拉高成形,為了快速量產,才採上下接坯、二次成形的原因。

展場除了以文字、圖像,說明師生們在探索過程中歸納出來的安平壺製作材質、方式與步驟,也展出師生透過實驗創作的人力轆轤,並呈現製作成果。

發現安平壺:應用篇

安平壺的用途說法紛歧,有盛裝火藥說,裝鹽或藥油說,裝種子說,裝胭脂說,也有裝盛油類、香料、蜂蜜、醬類、酒等液體貿易物資的看法。

從安平壺外觀來看,鍔形平口適宜以布覆蓋縛綁,內壁幾乎滿釉,推測可能用來盛裝揮發性較高的液體,例如酒類。推想安平壺可能是當時福建北部地區酒類生產銷售體系中的一種器具,通過市場網絡或走私貿易轉運臺灣,或輸出至海外各地。推測應為以當年造價不高的安平壺裝酒,便於攜帶,酒喝光後,壺罐或回收再利用,或隨意棄置。

回收再利用時會出現二次使用現象。像是許多地區的安平壺裝有火藥或水銀,或作為酒器、祀壺、陪葬品甚至墓誌銘,都可能是二次利用的使用方式。一再地重覆利用,應該是安平壺廣泛分布的主要理由之一。

為了讓觀眾猜猜安平壺的用途,師生們除了以3D列印的方式製作了聞香壺等設施,讓觀眾透過互動認識安平壺可能盛裝的物品;並親手搭建公廨擬真造景,希望向觀眾介紹安平壺進入平埔人西拉雅族的部落後,如何被運用於祭祀阿立母。同時,也透過地圖分享臺南藏有安平壺的地點,讓觀眾走出展覽後也能夠按圖索驥探訪安平壺。

發現安平壺:文創篇

隨著時代過去,曾深埋在地底的安平壺,因考古挖掘、歷史研究、藝術收藏、社區營造、文創產業而以多元之姿再度受到眾人矚目。

臺南市安中社區曾挖掘出大量安平壺,這也是當地老一輩居民的共同記憶。近年來,政府鼓勵、補助社區營造,安中社區發展協會也跟著推動一系列的社區營造計畫,計畫中也選定了這安平壺這個共同印記,邀請陶現代生活中的安平壺藝工作者協助,帶著當地里民親手打造「安平壺巷」。近年文創風潮當道,市面上以安平壺為主題的文化創意商品也開始風行。除了複刻版安平壺外,市面上也出現平安吊飾 丶 招財納福(壺) 丶 蜜餞罐 丶 茶罐、陶笛等日常生活商品。

南一中師生們也藉由這次展覽,製作了趣味動畫「壺寶歷險記」說明安平壺的來歷、型制與故事,並在展區中設置摺紙互動區,讓觀眾也能自己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安平壺,也為展覽留下紀念。

展開展覽介紹

相關展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