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霧社紀念碑(仿製品)
1930年10月27日,臺灣總督府於霧社地區舉行聯合運動會,當日清晨,賽德克族霧社群族人在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Mona Rudo)的率領下,攻擊霧社公學校之運動會場,隨後切斷對外交通的吊橋及電話線,搶得日警槍枝彈藥。此一事件震驚全臺,臺灣總督府即刻下令進攻霧社,日方以精銳的科技化武器、聯合其它番社圍剿,到12月8日鎮壓告一段落為止,當初起事的8個部落中644名能作戰的壯丁死亡,投降者加上老弱婦孺只剩514人,次年4月有半數遭霧社事件時擔任「味方蕃」的部落殺害,倖存者被遷移到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造成事件發生的原因眾多,過去多從政治與經濟角度詮釋,如日本對山林資源的開發影響原住民的獵場、日本警察在山地的作為對原住民原有的組織造成衝擊、日本人徵調原住民從事各種建設工作等等。現在則有從為實行其祖訓(GAYA),成為真正的人,而從文化角度詮釋的說法。
*參考來源: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第5卷2期(1994),頁117-158。
*延伸閱讀:
鄧相揚,《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臺北:玉山社,2000)。
  • 霧社紀念碑(仿製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