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水田
清代以前,移民臺灣的漢人已自中國引進稻種與栽種技術,原住民亦有其稻作傳統,但清初臺灣水利設施尚未完備,米穀產量有限,出口仍以蔗糖為大宗。 臺灣的水田化是隨18世紀華南米穀市場的擴張而起,因米穀價格高漲,許多有力人士投入修築水圳,讓旱地得以成為水田,增加米穀產量,才逐漸形成清代臺灣以稻作農業為主的社會面貌。 臺中豐原張達京等漢人資本家,以出資修築水圳為由,向平埔原住民換得龐大的土地,成為中部最具代表的拓墾家族,是「割地換水」的典型案例之一。 在水田造景中,可以看到農忙中的人們正偷閒的看著媽祖鑾轎隊伍經過,身後是一片水田景觀,其中散落著幾處竹圍,想必是住民們循著水圳、就近照看自家水田的住所。
*延伸閱讀:
臺灣大百科全書(水田化運動),文化部,2012/11/8,http://goo.gl/iIIgWW。
  • 水田
  • 水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