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博物館:2011-2015館藏受贈選要特展
- 展期:2016年01月13日~2016年10月23日
-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
臺史博自2000年籌備處成立以來,透過各種管道廣泛徵集文物,特別是在文物捐贈方面,獲得許多熱情的民眾慷慨捐贈家中珍藏的古物,所捐贈的文物類型眾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是過去常見的生活物品,有的見證歷史重要時刻,有的蘊含動人故事,件件極具歷史價值,彌足珍貴。隨著每年持續累積與增加,目前本館捐贈總人次超過300餘人,捐贈文物數量近2萬餘件,佔藏品總數20%,捐贈文物儼然成為本館不可或缺的藏品來源。
本特展主要展示本館自2011年開館以來至2015年5年間的捐贈成果,希望藉此機會向眾多文物捐贈者致敬,並表達館方的珍惜與感謝之意。特展內容主要以常民生活記憶為主題,挑選出具有特殊性或代表性的捐贈文物與捐贈故事,期望透過本特展呈現民間蒐藏之重要性與意義。捐贈文物就單一物件來看,不僅可微觀臺灣各地庶民生活或隱藏其中的小故事,若彙整不同類型的藏品來看,則可宏觀臺灣歷史不同階段的時代進展與社會文化變遷,所有一切加起來,則構成豐富精彩的臺灣故事。
時代人物
臺史博受贈文物當中有許多是捐贈者捐贈父母親的生平物件,內容涵蓋幼年、青少年、中壯年、至老年各個時期,物件類型包括履歷、書信、證照、獎狀、日記、手稿、照片、圖繪、及個人使用過之生活器具等,可說是物件所有者生命歷程的重要紀錄。因此,臺史博相當重視個人生命史及家族史的蒐藏研究,特別關注個體生命經驗與意義,以及所處社會背景與文化情境脈絡,運用於臺灣史研究相關議題,不僅能提供研究者對於研究個案有深層的理解,同時有助於以宏觀的角度建構影響歷史發展的隱形因素與理論。本單元主要展示捐贈文物中有關個人生命史之物件及物件主人的故事,特別挑選舞蹈家李惠美女士、運動員陳文炎先生、國民美術畫家謝招治女士、攝影師黃則修先生、助產士林龔添根女士、以及臺南金泉成雜糧行的王添福與王吳錦雪夫婦等6位跨越臺灣日本時代到戰後兩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藉由其家屬捐贈之個人物件,呈現主人翁傳奇的生命歷程與故事。他們各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與成長境遇,但同樣面臨改朝換代的時空背景,在社會擔任不同的職業與身分,克服生命中的難題,成就不凡的人生。
趣味生活
大眾娛樂與常民生活密不可分,也是常民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最快的方式可從當地居民的娛樂方式著手。過去百年來,隨着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臺灣的大眾娛樂無論在內容、形式、地點、及裝備皆有不少改變。本單元主要展示大眾娛樂相關之捐贈文物,物件年代涵蓋日本時代至戰後1960-1990年代,隨著工商業發展,電子傳媒興起和外國潮流影響,新的娛樂方式例如流行音樂、電影、電視等漸漸普及起來,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臺史博民眾捐贈文物包涵音樂唱片與卡帶、廣播收音機與電視機、懷舊玩具等項目,藉此展示喚起大眾日漸模糊的回憶,在繁忙的生活裡,回顧一下臺灣娛樂方面的發展和意趣。
百工剪影
許多傳統產業在時間巨輪的轉動下逐漸消逝,成為老一輩人們心中的回憶,這些行業愈來愈鮮為人知,在文獻上也難見到相關的記載。臺史博受贈文物當中,有許多為捐贈者家中早期所使用或家族經營事業的代表物件,本單元挑選農耕、養殖漁業、曬鹽、藺草編織、糕餅業、衛生紙業、南北貨業、照相館業等8個行業為代表,以呈現傳統產業曾經締造過的輝煌榮景。
生命禮讚
人自出生開始,歷經成年、婚嫁、生子,甚至於到了生命的結局時刻,幾乎每一個生命的重要關卡,人們都鄭重其事的設定一些儀禮與習俗來度過。本單元主要介紹本館受贈文物當中有關結婚、生子、祝壽、祭祀四個重要階段的生命禮俗文物,當中有許多是捐贈者家傳物件,分別代表家人對於新生命的迎接,對婚嫁者的祝賀,對年長者的慰勞,以及對結束生命者的崇敬與懷念。其中以嫁妝家具類文物為展示重點,此類型文物往往因體積龐大,而較少應用於本館展示中,但卻是本館最常見的捐贈通報與評估案件類別。
你我的記憶─大家的博物館
每一位捐贈者、每一件捐贈文物都代表社會各界對臺史博的託付與期許,託付的是捐贈者珍藏的物件與記憶,期許的是博物館能夠妥善保存與展示利用,而這同時也是臺史博重要的使命,以及每位館員深感榮幸且念茲在茲的任務。文物捐贈對於臺史博而言,不僅讓豐富博物館的蒐藏,也讓民間珍貴的文化資產與生活記憶得已傳承與延續,捐贈者與捐贈文物的故事許多還深藏、綿延到當代,本特展希望引起大眾對過去生活記憶的注視與興趣,然後動心一起追索那些被遺落在過去,以及被深藏於現代的臺灣土地與人民的故事。文物不論多寡,故事不計大小,都值得記錄與流傳,期待你我共同參與,創造屬於大家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