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峯:林朝英家族風華特展
- 展期:2016年04月13日~2017年02月12日
-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
慈善家、藝術家、知名商人,這些都是坊間曾賦予清乾嘉年間府城文人林朝英(1739-1816)的稱號;然而,早期民間對於林朝英的認識,像是海寇蔡牽報恩,或是日本時代林朝英於三界壇埋金的傳聞,多有穿鑿附會。
本特展透過展出林朝英藝文作品、家族系譜及日常單據,及其家族後人林叔屏先生(1923-2014)所捐贈的印章、數字碼、契約等家族文物,帶領觀眾從藝文、家族傳衍、生活等各種面相,瞭解傳聞之外的林朝英與這個府城重要的文化家族如何投身於藝文、教育與慈善,化育鄉里君子之風。
01.林朝英是誰
林朝英,字伯彥,號梅峰,一峰亭、鯨湖英,生於臺灣縣(今臺南市),自幼聰明伶俐,精通琴棋書畫,好讀書,作文別出心裁;其書畫成就,更曾被日本時代的漢學家尾崎秀真與二戰後臺南文史耆老盧嘉興一致推崇為「清代臺灣唯一的藝術家」。
除了藝術成就,林朝英急公好義慷慨捐輸築城、修孔廟、救災賑難,尤為後人稱道。在他過世前,臺灣遭逢嚴重饑荒,榖價大漲,一般民眾根本無法負擔,他也毫不吝惜將所藏米糧以較低的平價賣出,撥放銀、米救濟災民。藉著其悠遊於藝與行善據德的行止,林朝英畢生致力於臺灣文治社會之大成。
02.開枝散葉
林朝英的祖父林登榜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1693年(康熙32年)舉家渡臺,落腳於臺郡嶺後街(今民權路公會堂一帶),經營布匹、砂糖生意,店名「元美號」。林朝英依族譜所載名耀華(或作夜華),其父林宗憲,育有四子,朝英為長子。家族歷經三代,族業昌盛,子孫繁茂。
大家族在家長過世後往往難以避免分家的命運,而林家子孫在分家後仍能透過庠序有禮的家風傳承與姻誼牽成,維繫家運,開枝散葉,在乾嘉年間儼然為府城一大家。以姻誼締結為例,林朝英所育四女中二女尹娘嫁給了文舉人陳玉珂,老四永娘則嫁給武舉人王得寬(臺灣最高文武官階者王得祿二弟),透過聯姻擴展家族影響力。
03.生理所在
從林朝英的祖父林登榜一代即經營紡織品進口、砂糖出口的生理,土地投資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林家掌握糖業經營的策略。
林朝英後代第六房所傳下的土地書契,土地範圍北自嘉義大林、南至屏東林邊,除了平原地帶的田園外,還有部分土地位於沿山地帶番屯。由其現存400餘件契約,可推測未分家前家業規模應該更大,整體規模仍待後續研究、發掘。
契書中所載的「半天厝」、「無影厝」(位於今嘉義太保附近)等地名,也可以對應到林朝英所書贈的匾額空間訊息(北起雲林北港、新港,南至屏東里港),看出土地買賣背後交錯的社會人情。
04.志業傳承
林朝英的藝文成就,常讓人忽略了他是善於經營的商賈,這正是他獨到之處。經商與遊藝,對他而言是達成淑世理想的不同途徑,因為善於經營,讓他能急人所急、大度捐輸;他也深切地體認到,金錢不足以教育人心,更需要詩書禮義的浸潤。
懸掛於家族塾學中、殷切期望子弟成材的林朝英自畫像,對於促進教育環境的金錢捐輸,將手書法帖校對雕印以便廣傳,在在是林朝英為使詩書禮義世代傳承的努力。留存至今的重道崇文牌坊上,由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寫的楹聯,「功在聖門雅望長存奕世,名旌天府高風永著千秋」,正是對林朝英畢生志業的褒美。
05.書香繼世
林朝英所留下的藝文風氣與行誼典範,對家族後人及後世的文化風氣與研究影響深遠。
以林叔屏這一房後人為例,後來在屏東發展,持續經商,60年代以後改做清潔用品。林叔屏如其先祖,大量涉獵文史,喜好美術繪畫。從他所遺留下來的老照片、戰前與戰後筆記及日記、剪貼簿、藏書、畫作等,都可以看出深受藝文傳家的風氣影響。
林朝英的藝術成就也深受後世文史工作者矚目關心,不僅收藏家或機關館舍以擁有他的書畫創作為榮,他的生平與文化風習,也成為後世重要的文史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