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 首頁
  • 展覽
  • 特展
  • 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 展期:2021年10月13日~2022年07月24日
  •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
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一個人的世界觀的改變,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群人的世界觀的改變,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臺灣文化協會,是1921年至31年間眾多社會運動組織中的一個,會員最多時也不過一千多位,放在近代臺灣史當中,不是最早、人數也不算多。不過,這群人懷抱現代世界的新知,更有著實踐的勇氣與熱情。他們企圖改變當時近四百萬臺灣人的世界觀,推動改變整體臺灣人的命運,甚至藉此要翻轉世界變局。

創立時蔣渭水擬〈臺灣文化協會會歌〉這麼唱:
「但願最後完使命 樂為世界人 世界人類萬萬歲 臺灣名譽馨」

他們的使命是什麼?實際做了什麼、達成了什麼?懷抱什麼樣的精神?又在熱忱參與的過程裡,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百年後的我們,是不是真如其所願—「樂為世界人」呢?

回顧那個年代,那些人們自覺與逐夢的歷程,新的世紀之夢,也將在我們的面前展開。

鳥瞰世界

1917年,臺中有名16歲的少年謝文達,仰望天空,看著來自美國的特技飛行員亞瑟史密斯的飛行表演。3年後,他自日本的飛行學校畢業,成為史上第一位臺灣出身的飛行員。

1920年8月至10月間謝文達在臺中、臺北舉辦訪問飛行,引起社會矚目,臺北醫學校、師範學校的學生尤其激動,掀起團結應援的浪潮,9月23日舉辦上千人的「謝文達飛行後援會」,為有史以來最大型的青年集會。10月17日,謝文達駕駛「新高號」在臺中進行「鄉土訪問飛行表演」,後來又北上在「臺北練兵場」飛行表演。

「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就定在他「鄉土訪問飛行」一週年的這天。

臺灣人的主張

1921年10月17日下午,臺灣文化協會在臺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舉行創立大會。會員共1,032人,現場出席共300多人,以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師範學校、商工學校、工業學校學生占多數。眾人審議組織章程、公推林獻堂為總理、選舉協理及理事、會員代表演講,之後舉辦成立典禮。

這個匯聚臺灣各地知識菁英的組織,主張與目標多元,訴求可分作三個領域:普及平民教育、建立臺灣特種文化、擔負起世界變動中的使命。

隨著組織的發展,面對殖民地處境,與資本階級對無產者的壓迫,文化協會又應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也成為組織改造、權力更迭的核心議題。

宣傳戰

經由臺灣文化協會的帶動,「文化的」變成社會普遍所知的形容詞。一面是抵抗外來政權統治者的政治傾向,一面是新思想、新觀念的推動,可以說,是對日本總督府、本土社會守舊觀念進行著「兩面作戰」。

文協的活動以講演會為核心,另外還有文化劇、電影播放的活動搭配,一個地方假使舉辦過文化協會活動,代表了地方人士響應文化協會的主張,成為「文化的」地盤。活動之主題往往搭配地方人士關心的議題,激起廣泛迴響後,便進一步發展訴求更明確的結社,提出訴求。

這些手寫、刻印或活字鉛版的傳單、宣言或機關報,許多都是斷簡殘篇,連時地脈絡都無法追尋,不過,詳讀其內容、重現其脈絡,文協份子們致力於闡述新學、發揮影響力的神情,以及他們關注臺灣、推動世界改變的聲浪,仍是那般鮮活、鏗鏘有力。

經由臺灣文化協會的帶動,「文化的」變成社會普遍所知的形容詞。一面是抵抗外來政權統治者的政治傾向,一面是新思想、新觀念的推動,可以說,是對日本總督府、本土社會守舊觀念進行著「兩面作戰」。

文協的活動以講演會為核心,另外還有文化劇、電影播放的活動搭配,一個地方假使舉辦過文化協會活動,代表了地方人士響應文化協會的主張,成為「文化的」地盤。活動之主題往往搭配地方人士關心的議題,激起廣泛迴響後,便進一步發展訴求更明確的結社,提出訴求。

這些手寫、刻印或活字鉛版的傳單、宣言或機關報,許多都是斷簡殘篇,連時地脈絡都無法追尋,不過,詳讀其內容、重現其脈絡,文協份子們致力於闡述新學、發揮影響力的神情,以及他們關注臺灣、推動世界改變的聲浪,仍是那般鮮活、鏗鏘有力。

時空的爭奪

文協成員在社會上推動各類文化改造運動,企圖令人耳目一新,改變社會大眾對世界的想像,落實到社會生活中,就如進行一場心理層面的「時空爭奪戰」。

廟口是臺灣社會的生活結點,也是重要聚會場所。1920年代文化協會在鄉村地區舉辦的演講活動,特別偏好在廟口舉行,一方面便於大眾的匯集,一方面也是在傳統文化生活中建立據點,挑戰固有的生活文化。

造新民、做自己

社會的改革,建立在個人的革新上。臺灣文化協會推動新公民觀念的普及,對殖民體制的撼動有限,在個人內在觀念與生活實踐的改造上,對臺灣社會著實發揮深遠的影響,換句話說,是個人的觀念的改變,形塑了那個狂飆的年代,也是那樣的年代的衝擊,讓每一個參與過、經歷過的人發生蛻變。

文化協會的幹部成員,有地主、醫師、律師、商人、學者、技術工、勞力工作者,歷來吸收的會員以及熱情群眾,更橫跨各階層臺灣人,包括學生、公務員、醫師、律師、商人、農民……等等。

經歷十年的文協震盪,各領域的社會成員們,在學業上、工作職場、家庭、人際關係,乃至生活品味上的改變,可以用以下幾種典型的氣質、概念來理解,當中或也有相對應的反對者,以及社會大眾的看法,都能照見「新的自我」的成形。

前進

賴和在文協分裂後的機關報《臺灣大眾時報》刊登一篇小說。大意是說:在沒有一絲亮光的黑暗裡,有兩位被母親遺棄的孩童,他們只能憑著直覺,牽著手、相互信賴的先前走,無目的前進,跨過阻礙與凶險後,聽見風雨吹奏著進行曲、也有泉聲與松籟,持續齊步前行,一路渡過橋梁、抵抗疲累。偶然間,當中有位稍稍睜開了眼,彷彿看盡大自然的異景,於是他踴躍的向前,「光明就在前頭」他興奮了起來,鬆開同伴的手、顛蹶地向前,就這麼失去了伴侶,仍在黑暗中前進,「向著那不知到著處的道上…」

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回顧過往,似乎能冷靜的看見他們走在哪一條路上,對當中人物而言,卻是迎面而來、前景不明的道路。在文化協會的短暫交會之後,他們的路途又如何開展而去呢?

結語

你也許以為,百年之前,文協同志們進步前衛而合理的主張,如今都變得理所當然了。確實,直接民權、男女平權、自由戀愛…已成為普世的觀念,不過,強有力的總工會、反迫遷、高房價與無殼蝸牛…等等,當時他們關注的社會困境、爭取的社會議題,而今仍縈繞我們的周遭。也許當年的總督專制、殖民教育,已然消滅,政治的紛擾、鋪張的迎神賽會、網路上流行的低俗言論,肯定還是會讓他們為之氣結、口誅筆伐。

百年之間物質文明日新月異,如今的我們,似仍未臻他們理想中的狀態。不過轉個念頭,如果我們常保好奇、認真觀察、熱情參與,讓世界進入我們心中,並且樂在其中,我們與百年前的他們,無疑都是「快樂的世界人」。

展開展覽介紹

3D環景導覽

相關展品

相關影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