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 首頁
  • 展覽
  • 特展
  • 「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

「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

  • 展期:2017年03月11日~2017年11月05日
  •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
「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

臺灣這塊土地上有著許多東南亞的面孔,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當下已突破14萬人、移工逾68萬人,無論他們來自哪個國家、停留多久,都已成為臺灣文化底蘊的一部分。無論是在400年前或是現在,臺灣文化的多元和混融,透過來自四方、先來後到的移民加入,形塑今天的面貌。

東南亞移民常被與「新住民」畫上等號,事實上這些移民並非1990年代後才開始來到臺灣。當我們稍往回看歷史,約半世紀前的1960、70年代已有為數不少的東南亞移民來臺灣,主要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這個展覽聚焦在近50年間臺灣的東南亞移民及移工,這些曾經陌生的外國面孔,走進臺灣的每個角落,變成熟悉的家人、朋友或工作伙伴。而身分認同隨時間轉變流動,在此我們說的不只是「新臺客」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寄.托/寄託

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箱子,裝載的是移工、移民對故鄉的牽絆、家庭的責任、以及未來的夢想。

透過郵寄和托運一點一滴的累積和儲蓄,帶給遠方的親人和朋友,寄託了滿滿的心意與對故鄉的思念。

透過認識和相處,臺灣人也變成了親人和朋友,「我們之間」同樣寄託了滿滿的心意和思念。

冷戰 反共 排華:半世紀前的東南亞移民

1960、70年代有不少的東南亞移民來到臺灣,一是1960年前後在印尼反華、排華風潮下,當地許多的客家華人遷移到臺灣。另外,1976年大批越南的華人也逃離剛建立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其中一部份的人也輾轉來到臺灣。

半世紀前東南亞華僑來臺因素主要與東亞國際政治情勢有關。當時處於全球冷戰時期的反共氛圍下,再加上東南亞地區反華、排華風潮,不少亟思離開東南亞的華僑,在中華民國政府採取拉攏海外華人的政策下,可順利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來到臺灣。也因此當時東南亞僑民常與「反共」的政治宣傳劃上等號,被中華民國政府積極爭取成為國族的一員。

這些來到臺灣的僑民中,許多人的父祖輩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為了經濟因素,從大陸福建、廣東二省下南洋謀生,落腳東南亞。第二次來到臺灣的遷徙,則主要是政治因素的牽動。

90年代冷戰終結及兩岸情勢改變後,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大陸地區的人,不再是臺灣政府所要積極拉攏爭取的對象,逐漸成了被政府法令管制、排斥的「外來者」。

為何而來:他與她的臺灣故事

1990年代以後至今,東南亞移民及移工以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及柬埔寨等5國來臺人數最多,移民來到臺灣不再是因政治因素的牽動,此時的移民和移工,每個人為了工作、讀書、結婚或追尋夢想等不同的理由而來,有著各自的經歷及故事。

本展覽邀請14位來自東南亞不同國家的移民及移工們,藉由他們的物件、影像、聲音、創作,讓我們透過不同的視野、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新臺客」的多元樣貌。藉由她與他的生命故事,讓我們更理解不同族群存在的自尊、驕傲與個人價值,也藉此讓這塊土地的人們,更加認識屬於這個世代的新臺灣。

東南亞新住/移民

約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初期,臺灣開始出現跨國婚姻業者,除了婚介臺灣女性至歐美日等國,泰國及印尼女性也透過婚介進入臺灣農、漁村中,但為數不多,因當時社會風氣民眾接受度相對低。進入1980年代後,臺灣跨國婚姻人口才逐漸成長,主因是兩岸開放探親,及許多前往東南亞經商及外派工作之臺灣男性,與當地人結婚,形成當時臺灣與東南亞外籍配偶發展的主軸。1990年代後,臺灣的經濟產業面臨轉型升級,政策上引進東南亞移工緩衝轉型的壓力,使臺灣男性勞力工作者就業問題增加。又加上臺灣女性自主意識與經濟能力提升,造成更多的臺灣男性透過婚姻仲介,至對岸中國、港澳、及東南亞各國尋求結婚對象。外籍配偶大量進入臺灣社會,也為臺灣婚姻的結構帶來新的變化。

2016年11月臺灣的外裔及外籍配偶人數已超過52萬人,其中大陸港澳地區近35萬人,東南亞約14萬人,其餘僅有零星其他國籍者。在東南亞國家中,又以越南約9萬6000人為最多,其次為印尼、泰國等地。面對這新世代的臺灣新住/移民,在臺灣落地生根,也豐富了臺灣新的文化樣貌。

東南亞外籍移工

臺灣的外籍工作者分為勞工(又稱藍領移工)及專業人員(又稱白領移工),其中勞工以東南亞籍人士為大宗。1970年代末,勞動市場因勞動力短缺,在1989年引進第一批泰國籍的外籍勞工,而後迫於產業業者需求,政府逐次放寬勞工的行業類種,並以「補充性勞力」之名,由其母國及臺灣雙方仲介進入臺灣,從事勞力工作量大且工時長的工作。

這些年來臺灣各個角落不難見到移工身影,假日各大縣市主要車站更成為移工們放假時,與家鄉朋友相約見面的地方。已逾61萬人的藍領移工,大多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等國,為臺灣建設工程、農、漁、製造業等傳統產業及電子業等的發展,以及社會福利服務提供穩定的產業勞動力,而有6萬多人的白領移工則在臺灣各種領域發揮專長。

新臺客歷史進行曲

1990年代起,臺灣東南亞移民及移工人數快速成長。人數成長始於需求,而需求推動法規制定,法規逐步開放促使人數成長,然而接踵而至的人權及公平正義的問題一一浮現,使得臺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及臺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TIFA)等民間協力團體出現,為移民及移工爭取權益,同時也推動官方開始有所因應及作為。抗爭行動與臺灣政策法規的變化息息相關,相互牽動。

在權利爭取行動之外,臺灣也陸續出現許多關懷的團體及行動,從早期美濃的「外籍新娘識字班」到南洋台灣姊妹會、四方報等團體,甚或是像彰化南郭國小「『移』起在臺灣」的個人化行動。臺灣人與東南亞朋友,從「他們」與「我們」,已變成「我們之間」。

讓我們透過歷史回顧,認識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的過去與現在,也看看臺灣這些年的轉變。而面對這個世代的「新臺客」,我們將一起創造什麼樣的臺灣?這個臺灣有待我們共同努力與開創,而你是不是也要開始做些什麼?

展開展覽介紹

相關展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