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鹽田
臺灣早期的鹽以曝曬方式產製為多,其中又以「分池曬鹽」為主。其製程是將海水引進大蒸發池、小蒸發池,藉由日曬提高鹽水濃度成為鹵水,再於結晶池藉由適當的陽光與風力將白鹽析出。此時的粗鹽除了氯化鈉之外也夾帶著少許雜質。而海水曝曬、白鹽結晶的場所即是鹽田。而鹽田若以池面鋪設的材料來說,又分成土盤、瓦盤兩種。早期的住民就是站在這鹽田中,頂著豔陽,拿著鹽收仔、大耙、小耙,將結塊的鹽打碎、推聚成壟、再盛裝挑堆,才能收獲這珍貴的鹽。
*參考來源:
蔡炅樵,《白金歲月臺灣鹽》(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延伸閱讀:
蔡炅樵,《白金歲月臺灣鹽》(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 鹽田
  • 鹽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