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傳統的蔗糖生產,多由農民們在甘蔗產地附近設置糖廍或蔗廍。進行硤蔗製糖加工;向糖廍購買菜糖(粗製糖),重新精煉成白糖的加工所,則稱為糖間。清領時期生產的蔗糖大致可分青糖(又名烏糖)、菜糖(又名漏菜糖)、白糖及冰糖等 4 種。青糖是粗製的赤(紅)糖,漏菜糖是白糖的原料,冰糖乃白糖精製而成。一般而言,青糖、菜糖是糖廍生產的粗製糖,白糖及冰糖則是經糖間加工的精製糖。
在糖廍中進行製糖的過程,包含採蔗、榨汁、煮糖三步驟。首先是採收甘蔗,用蔗刀除去乾葉及尾部綠苗後綑紮成把,以人力或牛車拖回糖廍。甘蔗送至糖廍後,交由牛婆、車工榨蔗;牛婆鞭牛轉動蔗車,車工將甘蔗放入 2 個圓形石蔗車中榨汁,蔗汁即順著溝槽流入木盆中。最後再將榨出的蔗汁送到煮糖室,由糖師、火工負責煮糖。煮糖過程必須隨時除去鍋上的浮渣,並加入石灰中和酸化,當糖漿淨化濃縮後,冷卻所得的結晶就是赤糖。
清初臺灣官員曾因糖價高漲,蔗作面積大幅擴張,擔心米穀生產不足,引發社會動亂,而採取限制蔗作、鼓勵種植水稻的措施。蔗糖作為臺灣重要的出口商品,即使到了 19 世紀末日本領臺之後,依然沒有改變。
*延伸閱讀:
1.六十七編著、杜正勝編撰,《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2.臺灣大百科全書(番社采風圖),文化部,2012/11/8,http://goo.gl/j2s65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