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臺灣後山總圖〉
1874 年(同治 13 年)日本藉口琉球船民遭臺灣原住民殺害而出兵臺灣南部(即牡丹社事件),清廷因而派遣沈葆楨來臺善後,並宣告「開山撫番」;〈臺灣後山總圖〉便是臺灣兵備道夏獻綸為「開發後山」而發起、由余寵等人測繪,於 1880 年(光緒 6 年)印刷出版《臺灣輿圖》中的一幅。 牡丹社事件後,1875 年(光緒元年),清朝官府調整臺灣行政區域,其中為宣示對「番地」的主權,便在卑南派任南路理番同知、設立卑南廳,範圍北起東澳溪與宜蘭縣為界,南至八瑤灣與恆春縣為鄰;管轄包含今日花蓮縣、臺東縣的全部以及宜蘭縣南部、屏東縣局部。圖中可見綏靖軍、招墾局均設於卑南,而自鳳山縣赤山(今萬巒)、鳳山縣射寮(今枋寮鄉射寮)、恆春縣楓港、恆春縣等地出發的開山南路都以卑南為目的地,自蘇澳到花蓮港的開山北路也向南延伸至卑南;然而,面對廣大的轄區,位於卑南廳南部的卑南對中、北部管理顯然鞭長莫及;儘管如此,本圖仍具體反映清朝官府測繪、認識並設官治理後山的發軔。
*參考來源:
1.黃清琦,《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0)。 2.夏獻綸,《臺灣輿圖》(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延伸閱讀:
1.黃清琦,《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0)。 2.夏獻綸,《臺灣輿圖》(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 〈臺灣後山總圖〉
  • 〈臺灣後山總圖〉
  • 〈臺灣後山總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