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義民塚
1786 年(乾隆 51 年)臺灣中部爆發了聲勢席捲全臺,幾乎動搖清朝統治的林爽文事件,官軍潰散,只得仰賴臨時組成的義勇軍防堵。18世紀中葉來臺的廣東籍傭工是像候鳥一樣的季節性移民,動亂發生後,這些傭工只能放下鋤頭拿起武器,捍衛自己開墾的土地。他們未曾料會意外埋骨斯土,一牛車一牛車的遺骸從戰場運回,許多原本是自己的親友、同鄉,倖存者為陣亡同袍舉行葬禮,高舉著政府賜與的「褒忠」名號,開始合法的定居、開墾,逐漸在臺灣安身立命。感念那些為大家爭取到種種權益的犧牲者就成了「義民爺」,子子孫孫慎遠的追思,演變成北臺灣客家特有的義民信仰。 而最能代表客家義民信仰的莫過於位在新埔枋寮的義民廟。義民廟初期的經營與管理是由「首事」負責,1835 年(道光 15 年)後,廟務改由粵籍客庄經理人輪值,祭典則是由桃園、新竹等地的 13 大客庄輪流舉行(後漸增為 15 大庄)。由於建廟初期的首事積極邀請地方士紳加入經營,同時在廟務上也多方開拓財源,使新埔義民廟發展成全臺規模最大的義民廟。
*參考來源:
1.邱彥貴、吳中杰,《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頁42-49。 2.蔡榮光總編輯,《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延伸閱讀:
1.夏鑄九,《新竹縣三級古蹟新埔褒忠亭整修規劃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2000)。 2.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5)。
  • 義民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