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噶瑪蘭人
在 17 世紀的西班牙文獻與荷蘭檔案,噶瑪蘭(Kavalan、Cabalan)指涉的是四十餘個散布在今蘭陽平原低濕地帶的村落,範圍遍佈今宜蘭縣頭城鎮、礁溪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等。自 1796 年(嘉慶元年)吳沙及漳、泉、粵籍人群入墾宜蘭起,噶瑪蘭人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日漸窘迫,不得不往頭城、蘇澳、南方澳、三星,甚至是花蓮移動。並在歷史洪流中,逐漸散入漢人村庄或往東海岸遷居形成小聚落,或寄居、混居阿美族社內。 雖然經過多次遷移,並與外人密切往來及通婚,導致傳統文化大幅流失,但仍保有一定程度的自覺,花東地區的中老年人也仍能講說母語,並有取用香蕉纖維以織布機編織香蕉布的特殊技術。在花蓮、臺東、宜蘭等地族人的串聯下,於 2002 年正名成功,成為法定原住民族。
*參考來源:
1.詹素娟,〈歷史轉折期的噶瑪蘭人──十九世紀的擴散與變遷〉,收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輯,《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頁109-147。 2.臺灣大百科全書(香蕉布),文化部,2013/05/22,http://goo.gl/ixdYpY。 3.臺灣大百科全書(噶瑪蘭),文化部,2013/05/22,http://goo.gl/KpUrAe。
  • 噶瑪蘭人
  • 噶瑪蘭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