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部落振興時期的鄉村

部落振興時期的鄉村

部落振興政策源於日本,與農村經濟情勢和民族國家的認同相關。日本明治末年雖於日俄戰爭中獲勝,但國內出現失業和無土農民暴動的情形,日本鄉村經濟面臨恐慌,日本政府為提振農村經濟,於1905年(明治42年)推行「地方改良運動」,在農村以村或町為單位,由中小地主和自耕農擔任推動地方事務的主力,實施耕地與人力整合、農業改良、勤儉儲蓄及產業整合等措施,強化農村的生產力;在教育方面,則同時對小學校和青年會推廣教化運動。臺灣總督府循在日本農村推動的振興運動,於1934年開始大規模落實在臺灣鄉村,其目的在振興社會教化、改善農村經濟、改善生活環境以及產業開發,動員村落人力成立部落振興會與國語講習會、青年團組織緊密結合,以實施教化,同時側重經濟層面的建設。 本件為以三十張犁作為部落振興的鄉村模型。三十張犁位於臺中州北斗郡田尾庄,約在今日彰化縣田尾鄉仁里村一帶,於1933年(昭和8年)成立部落振興會,1936年(昭和11年)被選為優良部落。三十張犁的部落振興主要項目為住宅改善、公共設施建設與皇民教育。在住宅改善方面講究衛生的改善,及住宅的清潔,表現在建築本身及建築的環境整齊,強調衛生採光加大住宅窗戶,公共衛生廁所的設置改變居民衛生習慣,正廳的擺設將傳統正廳神佛改為中央放日式神棚,右側放國旗箱,左側放祖先牌位;公共設施建設包括:部落道路拓寬,道路兩旁種植行道樹及圍籬、排水溝等。此外強調共同經營和集會理念,開設共同耕作農園、果樹園、埤圳、魚池、部落道場等,並定期召開演講和講習會,強調「共同體」的意識,設立尊德銅像,強調國語教育與神社的參拜。部落振興運動是由上而下將各層面具體落實在聚落空間的改變上改變鄉村經濟與社會風貌。
*延伸閱讀:
臺灣大百科全書(部落振興運動),2012/11/29,文化部,http://goo.gl/UDhZVA。
  • 部落振興時期的鄉村
  • 部落振興時期的鄉村
  • 部落振興時期的鄉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