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港邊羅漢腳仔與綠營兵

港邊羅漢腳仔與綠營兵

港邊羅漢腳仔與綠營兵人像,主要是在述說清朝前期官府在臺灣實施嚴格的移民政策,為防範偷渡而頒佈多項的法令,綠營兵守在海口岸邊對於來臺者逐一盤問檢查。1683 年(康熙 22 年)清廷開放海禁,廢止遷界政策,船舶出洋仍須請照,獲得許可才可開航至海外。另外頒佈「臺灣編查流寓六部處分則例」,規定凡來臺的人士,無妻室產業者一律逐回原籍;有妻室家產願居臺灣者,應向官府申報。由於清廷給照的手續繁複,加上臺廈正口收取規費,偷渡之風轉趨盛行。1702 年(康熙 42 年)臺灣知縣陳璸建議,實施單身渡臺政策,規定合法到臺灣做官或經商的男人不可攜家眷到臺灣,此議得到許可後,來臺的限制更為嚴格,偷渡之風更為嚴重。而這些單身來臺者,由於「單身遊食四方,隨處結黨,且衫褲不全,赤腳終生也,大市村不下數百人,小市村不下數十人」,而被稱為「羅漢腳」。由於渡台者都是男人,使臺灣成為陽盛陰衰的社會。 清廷除了對於移民來臺有所限制之外,對於來臺的港口也予以限制,最早指定廈門與鹿耳門對渡,至乾隆年間又允許鹿港與大陸蚶江口對渡,五虎門與滬尾對渡,為了徹底執行對渡政策,防止偷渡移民,因此在各個海口設置綠營兵丁等來防守、檢查。
*參考來源: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北京的辮子》(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頁110。
*延伸閱讀: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北京的辮子》(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頁110。
  • 港邊羅漢腳仔與綠營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