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蓮生繪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斬首全圖〉為清末民初時期描繪乙未戰爭的想像年畫。年畫是傳統的民俗版畫形式。物件右下註記「上洋新北門內舊校場中 源興紙店批」可知此為當時上海小校場年畫街上印行作品。太平天國攻陷蘇州後,促使當地知名的年畫業者避難於上海,直接令上海形成年畫同業聚落。小校場年畫除了傳統福祿壽等祈願題材,也包含當時社會流行與政治情勢,成為當時上海地區市民消費生活與訊息接收的一部分,題材、形式、消費意義上,皆影響日後的畫報、月份牌發展。
標題下落款「廈門各商號來信云及...」試圖呈現資訊依據,但此件題材為乙未戰爭的想像內容。戰時曾來臺報導的美人達飛聲,著作著作《福爾摩沙的過去與現在》(1903)亦刊載此作品,指出當時與戰況相關流言盛行。儘管此畫中內容大都並非史實,但生番相關的內容出現於英國領事胡力穡報告書當中「劉永福在此季將大部分注意力用於與好戰番人建立良好互相理解的關係,這些番人住在島嶼中央。劉成良預期能利用其去對抗日人。」於小說《台戰演義》當中情節亦有類似之處。可見當時戰況資訊不明的狀況下,印刷消費市場中的作者們應是透過片面的資訊加入想像,創造符合當地民族情感需求印刷作品。
*參考來源:
1.陳怡宏,〈戰爭的再現:1895年乙未之役駐守臺南時期劉永福抗日形象〉,戴文鋒,《歷史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9),頁69-128。
2.張偉、嚴潔瓊,《都市風情:上海小校場年畫》(臺灣:新銳文創,2014),頁碼183。
3.達飛聲著、陳政三譯,《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市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頁420。
*延伸閱讀:
阮慧敏〈一九四九年以前上海地區月份牌所反映的市民品味〉,(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