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旱菸斗及菸草盒
1492年,哥倫布船隊抵達美洲加勒比海,從原住民手中獲得一片片乾掉的葉子,也學到怎麼將菸葉捲成小棒子,將菸草和吞雲吐霧傳回了歐洲,很快的也隨著水手的足跡抵達菲律賓與臺灣。17世紀荷蘭人初據大員後不久,便將菸草做為禮物贈送給臺灣原住民。此外,菸草的吸食習慣與種籽也隨著漢人移民傳入臺灣島上。雖有零星種植,但臺灣的菸草多仰賴島外輸入,臺灣開港通商後,菸草成為主要的進口商品之一。而吸菸的「菸具」主要是菸斗、菸草盒或菸草袋。本處陳列的菸斗為清朝及日本時代臺灣漢人常用的「旱菸桿」,分為「菸頭」、「菸桿」、「菸嘴」3部份,將菸草絲裝填入菸頭並壓實,右手拇指、中指、食指輕輕挾住竹製的菸桿, 把銅製的菸嘴含入口中,用火石或紙捲點燃菸草,邊吸邊點。
*參考來源:
1.李毓中,〈異文化相遇的伴手禮:鈴鐺與菸草最受歡迎〉,《觀.臺灣》4(2010/1),頁12-16。 2.簡榮聰,〈早期漢族的「煙具」──旱煙桿、水煙筒〉,《南埔鄉情》4(2008),轉引自《南投縣農業觀光藝術協會》,2015/08/27,http://www.nataca.org.tw/modules/tad_book3/page.php?tbdsn=258。
*延伸閱讀:
李毓中,〈異文化相遇的伴手禮:鈴鐺與菸草最受歡迎〉,《觀.臺灣》4(2010年1月),頁12-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