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淹沒了社會:臺灣人的二次世界大戰

1930年代,總督府特別重視農漁村的經濟自立,推展部落振興運動,由上至下進行社區改造,推行社會教化,欲在鄉村建立一套新秩序。戰爭爆發後,社會教化體系便轉為支援戰爭的動員組織。臺灣人一方面過著緊縮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還要面對皇民化運動的強大文化壓力,被鼓勵放棄自己原有的語言、姓名,甚至走向戰場、失去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