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至1970年代在反共抗俄基本國策下,政府透過教育、媒體、法令等系統大力塑造「反共抗俄」的氛圍,舉凡國內各機關團體,以及各駐外機關、僑社等都配合反共宣傳。1952年內政部與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分別頒布命令,從此處處可見反共抗俄相關的標語、出版品,愛國獎券上也能看到「光復大陸」、「重建家園」、「消滅共匪」等標語;當時也時常在各地舉辦「共匪暴行資料及大陸反共革命事蹟展覽」,學校團體須前往參觀。
「反共義士」一詞的出現是源自於韓戰期間,屬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俘中,有一萬四千多名選擇來到臺灣,從此反共義士一詞被大量使用,後指以特定方式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投奔中華民國的軍人或者平民。其中最受關注的還是1950到1980年代左右駕機「投誠」的「反共義士」,這些人被政府加強捧為對中國「統戰」的樣板與對象,媒體大肆報道「起義來歸」,用以證明了中共政權不得人心、倒行逆施。例如劉承司於1962年自中國駕機來臺,其自著之《飛向自由》中描述其在中國的童年生活,及其投奔來臺的過程與心境。
*參考來源:
1.林果顯,〈一九五〇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延伸閱讀:
1.李君山,《政府遷臺後民眾動員體系的建立:1952年「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之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年。
2.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投奔臺灣的「反共義士」遊行接受民眾歡呼(1954年),2006.005.0007.0015。
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劉承司著《飛向自由》,2013.061.0032。
4.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還我河山紀念章,2010.028.0011,劉開坤捐贈。
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中國大陸反共游擊部隊分佈圖,2004.028.4268。
6.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團證,B2011.001.0312。
7.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揭穿共匪暴行及報導大陸同胞抗暴實況資料展覽照片,2006.005.0007.0034。
8.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愛國獎券第113期(「光復大陸」、「重建家園」、「消滅共匪」等標語),2002.007.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