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展品資訊
子項目
  • 首頁
  • 展品
  • 黑名單與人權救援
1970年代起,救援臺灣政治受難者的國際救援網絡開始出現。日本的三宅清子、美國的梅心怡(Lynn Alan Miles,1943-2015)撐起最主要的「地下」連絡網,他們在海外發布臺灣的人權消息,並與臺灣的人權工作者如田朝明醫師、陳菊、謝秀美等人以及外籍人權志工聯繫,建立訊息流通的管道。梅心怡於1971年曾試圖搭救彭明敏等人,但被國民黨驅除出境,1972年在日本創辦《浪人》雜誌,報導韓國、臺灣、東南亞各國的人權消息,1975年開始以「臺灣人權擁護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Defense of Human Rights in Taiwan)名義展開救援。其竭盡所能把有關被監禁的政治犯的書面資料,交到記者以及國際特赦組織等人權團體手中,試圖讓國際社會知道臺灣面臨的狀況,引起國際人權團體與美國國會的關注。1984年臺灣人權促進會成立,以救援政治犯、黑名單、爭取言論自由、保障集會結社自由、要求解除戒嚴、平反二二八等為主要工作。 「黑名單」意指因為政治理念與政府相左、為追求民主自由發表「異議」言論,或是單純參與冠有「臺灣」之名的活動,而被國民黨政府禁止入境、不給來臺簽證、吊銷護照、不准延期護照或遭通緝的被列管人士。許多被列入黑名單的海外臺灣人長達二、三十年無法返臺,〈黃昏的故鄉〉、〈望你早歸〉成為其聚會中最常吟唱的歌曲。 1986年11月30日,名列黑名單的許信良與政治受難者謝聰敏、林水泉準備闖關回臺,群眾前往機場接機隨後爆發警民衝突;這場「桃園機場事件」使海外黑名單人士更前仆後繼地闖關返臺。 黑名單與情治單位的鬥智場景在解嚴後也時常上演。例如1987年列「黑名單」的海外臺獨運動領者郭倍宏返台演講,在演講結束後,成千上萬的民眾一起戴上「黑名單」面具,成功掩護郭倍宏躲過情治單位的追捕。
*參考來源:
1.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年。 2.張炎憲主編,《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臺灣人運動專輯》,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5年。
*延伸閱讀:
1.張炎憲主編,《梅心怡人權相關書信集(1):臺灣民主運動人士篇》,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年。 2.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台灣人權雜誌》第3期,2013.032.0032。
TOP